区人大城环工委
关于我区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
去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统一部署,区政府成立工作机构,制订工作方案,以整治乱停乱放、夜市扰民、占道经营为重点,分宣传发动、重点整治、深化整治三个阶段开展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我区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区人大常委会拟于3月份组织专门视察并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情况的报告。会前,城环工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对区政府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周密部署、广泛宣传、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以城区“四街一镇”为主战场,围绕三大整治重点,整合部门、镇街力量,攻坚克难、强势推进,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城市市容面貌,健全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水平,打造整洁优美、宜居和谐的城市环境,取得了整治力度历年最大、整治效果全市最佳、成效巩固全市最长、考核机制全市最严的显著成效。在去年的综合整治工作中,通过采取“拆、取、规、清、疏”五大措施(拆除违章违法建构筑物;取缔周末市场、取缔城区占道经营摊点、取缔夜烧烤;规范骑门摊、规范停车秩序;清除占道堆放无主物品、清理暴露垃圾、清理“牛皮癣”、清除城区“灯杆道旗”;疏导设置烧烤摊区、蔬菜批发市场的便民摊点),全区共拆除违章违法建筑18000余平方米,取缔占道经营摊点5905个,规范骑门摊2700余处,整治卫生死角1357处,清除占道堆放无主物品2300余吨,清运暴露垃圾2718吨,清理“牛皮癣”48000余处。新建改青年园、城南体育馆等公厕11座;完成8个老旧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完成燎原垃圾中转站改造;全区更换、安装分类式垃圾箱245个。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整治,查处占道停车1818起;引导地上车辆入地,提高地下车库利用率,全区新增停车位5879个。坚持边执法、边隔离、边修补,设置花岗石球、U型管等隔离设施1200余个,修补车行道9.9万多平方米,人行道7.7万多平方米,疏浚排水管网278公里。新建成占地5300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投入400余万元在城南体育中心旁、城北美华光电、老城龙凤大道建成三处夜烧烤集中临时规范摊区,将全区所有夜烧烤摊户集中纳入规范管理。加强市政设施管护,完成卢作孚路上段人行道改造、缙云广场喷水池回填工程等工程,逐步夯实了城市管理基础,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采取“全时段、全领域、全覆盖”模式(全时段即: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全领域即: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广告店招、秩序管理、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所有方面;全覆盖即: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开放式居民区等所有区域,并涵盖17个镇街。)开展城市综合治理效果考核。加快了《北碚区绿地系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投入1.2亿,实现全区新增绿地面积98.72万平方米。城市干道绿化完工13个,滨河运动艺术公园、体育公园环境绿化完成建设,北碚公园保护性修缮工程完成主体建筑;完成同兴广场周围绿化和自然博物馆馆后绿化,已形成“山环水抱,城在林中,林带相连”、“大绿带、小组团”的绿色格局。同时,加快清查城区“毁绿种菜”、“占绿种菜”行为,率先在全市清理占绿毁绿面积6万余㎡。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城管系统受理各类城市管理案件43977件,立案43216件,涉及43个责任单位,结案37706件,结案率93.23%。通过“及接及办、及办及结”,积极协调各类群众投诉,加大了对群众投诉问题处置情况跟踪督办力度,强化沟通协调,取得较好效果。通过上述综合整治工作,我区城市管理实现了“整洁、规范、畅通、清爽”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镇化快速推进、加快生态宜居城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工作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前期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后期的城市管理相互衔接不够到位。二是市政设施总体投入不足,一线执法力量有待充实加强。三是城市管理的常态、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四是全社会对城市管理的认知度、协同度、参与度不高。
三、对相关工作的几点建议
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工作是改善我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针对本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城市管理需求统筹规划建设,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有机衔接与协调配合
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紧密相关。如果前期的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严肃性,势必给后期的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建议要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在项目规划建设阶段应充分考虑后期管理的需求,以管理需求统筹规划建设。要合理规划、建设城市道路,逐步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本着科学化、标准化、统筹化综合考虑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水、电、气、通信等管网敷设同步跟进,避免出现城市道路反复开挖的现象,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全区城市开发建设要切合实际,新修建道路的立面、平面建设必须到位,并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各项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和建设审批过程中,特别是在涉及市容环境相关项目的前置审批方面,必须严格审批标准,并同时征求市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从根本上把住相关手续的审批关,切实杜绝乱审批、不作为现象。
(二)加大市政基础设施管护投入,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我区市政基础设施总量需求也成倍增加,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进入大修期,新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进入保养期。近年来因资金原因,我区很多达到大修、修缮年限的城市道路、排水管网等市政设施无法及时进行整治,市政设施完好率不断下降,影响了城市功能和形象的提升。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区地下排水管网、市政道路贯通工程、农贸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园林设施建设,提高公园、道路绿化管护水平,确保垃圾转运站建设、车辆设备配置、必需经费保障上的投入,继续加大市政设施维护管理投入力度,着力解决管网缺损、设施缺失、车位缺少等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按照中心城区建成区规模,根据城区老旧小区多、主次干道多、城乡结合部较多的特点,合理配备执法人员和协管人员数量,不断充实城管执法力量;在执法人员编制、工作经费保障、收入待遇、管理机制等方面要更加关心、重视、支持、理顺,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保持一线城管执法人员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三)不断总结完善,建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常态长效机制
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线长面广、涉及部门多、整治难度大,整治成果容易反弹,唯有建立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才能体现城市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因此,建议以贯彻落实中央第四次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契机,立足我区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在梳理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常态长效工作机制。一是优化“三全”考核模式,全域覆盖,考核向各镇延伸,着力完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二是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逐步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机制,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执法责任,提高执法成效。三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完善市容市貌、户外广告、店招标牌、景观绿化、公共设施配置等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和作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实行城市管理标准化的全覆盖。四是按照我区城市建设和管养体制,建立稳定的城市管理经费增长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城市管理维护有关定额标准,将城市管理人、财、物向城郊结合部、社区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强城市管理经费监管,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城管经费安全、规范、有效使用。五是探索城市管理机制市场化,鼓励引导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维护管理。六是在持续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街道社区组织城市管理积极性的同时,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主体协同参与城市管理的工作机制。
(四) 加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既是一项涉及现代城市管理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涉及改变广大市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变革,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议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采取开辟城市管理专栏、专题、热线、设立曝光台等形式,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举措,反映城市管理的重要成果,及时报道城市管理特色和亮点,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违规和不道德行为,使广大市民进一步理解支持城市管理工作,为加强以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的城市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广大市民对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公开,对一些关系民生的重大城市管理事项,通过公示、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市民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充分调动市民、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主动性,落实好新“门前三包”责任制。树立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把城市管理纳入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大力开展公共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共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