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
关于《北碚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
报告》的审议意见
(2016年7月27日在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上)
区人大常委会: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市委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年初的工作安排,在今天召开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工作报告。会前,我委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遇鸣的带领下,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7月21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烨带领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在此基础上,我委对区政府提交的《北碚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报告》进行了初审,结合刚才区文化委主任周俐利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常委会所作的专题工作报告,现将审议意见报告如下:
区政府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工作报告,全面客观真实地总结了工作和成绩,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下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也切实可行,我委同意这个报告。我委认为:近几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打造“科教文化高地”战略,按照“保基本、促公平”基本要求,加大投入有力推进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成功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补短兜底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所以,在我们对这项工作开展调研和视察的过程中,欣喜地看到了“覆盖城乡”的文化网络、“铺天盖地”的文化活动、“政府买单”带来的文化惠民、“热情高涨”的群众参与、“坚持不懈”创造的文化品牌以及“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可以肯定地说,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事业发展走在了全市前列,有效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从总体上看,我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正源源不断地给老百姓提供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但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能提供的更为均衡、更为丰富、更有质量的文化产品还比较有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之间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规划及设施布局不均衡,特别是在蔡家等开发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群众文化场所和设施的数量较少、等级较差、档次偏低,缺乏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场所;二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够丰富,由于文化产品总量不够,导致城乡分配不够均衡,基层文化平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还没有建立起对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三是公共文化数字化成果的推广运用不够到位,亟需实施对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升级、成果的提质以及在基层的全面推广运用;四是文化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文化机构均等化市场运作、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
为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社会化,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愿望,特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第一,坚持不懈,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为指引,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途径,以此来加快推进开发新区和农村的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设备建设,丰富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全区文化工作迈向新的台阶,进一步增强我区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拓宽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唯一的供给者的桎梏,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供给。要结合旅游等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第三,示范带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进一步深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大力加强镇街文化站、村(居)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和文化生活馆等等文化单元的示范建设,通过示范的引领作用,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代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
第四,与时俱进,实现文化产品供应方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应积极与大数据、“互联网+”对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扩大文化服务范围,努力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现代方式推送至更多网民。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的不断提档升级,拓宽其资源传输的渠道,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泛在服务、随身享用。
第五,大胆探索,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坚持公益性导向,兼顾效益性,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政府规划与引导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财政购买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价机制、文化基础设施的配套与更新的机制、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机制、文化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评估机制等,从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