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调研 > 正文

北碚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2014.11.13)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7/10/26 来源:本站 浏览:次 字号:

北碚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4年11月13日)

 

区人大常委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有关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我委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遇鸣的带领下,于今年8月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考察了歇马镇、澄江镇、水土镇、复兴镇、三圣镇、北温泉街道、天生街道、龙凤桥街道和东阳街道的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部分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与当地村(社区)干部、镇(街道)文化干部、村民座谈,详细听取各镇(街道)分管文化工作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报告。

一、主要工作及成绩

(一)坚持立足长远,科学构建文化发展新思路

近年来,北碚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部署,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建设科教文化高地的一项责任工程、社会工程、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来抓,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快创新探索,健全机制体制,提升服务效能,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现代化,构建 “城乡一刻钟”文化服务圈,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开创了我区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权益保障有力的崭新局面。

(二)坚持民生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一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近年来,先后投入10亿元,新建成缙云文化体育中心,实施了图书馆、文化馆改造,建成了卢作孚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新成立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和两江艺术团,在人员编制总体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区委、区政府为区文广新局新增编制11个,为每个镇街配备了3-9名文化专干;常年设立文化发展资金1500万元,2013年我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418万元,比2012年增长58.1%。其中用于文化部门6833万元,增长67.7%。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连续7年获全市文化工作考核一等奖。

二是完善网络,共建共享。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为龙头,以镇(街)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为骨干,以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以农村文化大院(中心户)为终端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2013年,北碚区“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绩效评价获得全市单项考核第一名。2014年,政府购买90场“情系百姓·文化惠民”北碚区创建示范区惠民巡演。文化大院建成后,发挥着“传播文化、组织活动、推广农技、提升素质”等重要功能,深受当地村民喜爱,先后接待缅甸、越南及北京等国内外参观团体40余次。全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年均送文化进村100多场,免费展览书画摄影作品3000余幅、开展大型阅读服务活动60余次,免费放映电影2000余场、4000余部,让更多的老百姓能感受到艺术精品的魅力。

三是全民参与,创建品牌。按照《关于建设西部文化高地的意见》,大力实施了“1345”发展战略,即: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西部文化服务、西部文艺创作、西部文博事业”三个高地,创新开展“春舞缙云、夏乐嘉陵、秋咏巴山、冬绘两江”文化四季行,持续打造“缙云文化大讲堂、缙云欢乐大舞台、缙云文化村村行、缙云之声合唱赛、缙云阳光大家庭”文化五品牌。于2013年通过了国家“三级博物馆”评定,斩获了4项“群星奖”,并获得了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碚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组成部分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碚剪纸精品”被法国国家歌剧院、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复兴线描画”等特色文化品牌亮相上海世博会;“澄江镇北泉板凳龙”为澄江镇赢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深入挖掘抗战文化资源,推出晏阳初旧居、美龄堂等一大批“人文北碚”抗战文化精品项目。

是培育人才,提供保障。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养项目“文化北碚春雨工程”,与西南大学合作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公共文化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31名学员将参与创建制度设计和课题研究等创建工作。每年针对基层一线文化工作者开展为期一周的脱产培训,坚持十五年的基层文化指导员培训。今年,通过数字平台将阵地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对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率、确保培训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年均举办各类辅导培训10余班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区级文化干部年均下基层1000余人次,辅导群众2万余人次。率先在全市建立遍布城乡的基层文化指导员队伍,人数多达1000余名,初步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人才服务网络,为全区各级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人才保障。

1 [2]